`
xidajiancun
  • 浏览: 456547 次
文章分类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redis pipeline的使用

阅读更多


redispipeline的使用

(2013-05-28 20:02:43)
1、pipeline原理

redis是一个cs模式的tcp server,使用和HTTP类似的请求响应协议。通过ip+port的形式构建连接,发起请求命令。每个请求发出后client通常会阻塞并等待redis服务处理完毕返回响应。

原理清楚了,抱着提高效率的目的,我们自然会想一来一回、一来一回。类似

Req
Rsp
Req
Rsp
Req
Rsp

的形式,我们是否有改进提升的空间呢?明显是有的,特别是在连续多条命令不影响后续命令执行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采取多量少次的做法来减少网络交互与等待时间。也就是说可以改成类似下边的形式:

container

add Req
add Req
add Req

send

accept Rsp

这样一来,其实就可以看出至少节省了redis回传次数。如果add是在本地实现的话,那就直接从6次降到了2次了。(ps:这个我不是十分确定,有可能是在本地积累,有可能是在redis服务端积累)。O(∩_∩)O哈哈~,这就是redis pipeline(管道)的功用。批量执行命令,然后结果一次性返回。



2、实践
那到底使用之后性能提升如何呢?本次实践如下:

处理数据量(100000)(ps:和redis交互只是程序极小一部分,在此仅供对比使用)
HINCRBY逐条执行 程序耗时850+秒
利用pipeline 10000条执行一次 程序耗时600+秒
省时4分钟左右,占程序总时间大概30%左右

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

主体代码如下:

使用的客户端来自于Redis官方网站,是Redis推荐的基于C接口的客户端组件,见如下链接:https://github.com/antirez/hiredis

for(int i=0; i
{ <wbr><wbr></wbr></wbr>
<wbr><wbr><wbr><wbr>if (REDIS_OK != redisAppendCommand(temp_xx, command))</wbr></wbr></wbr></wbr>
<wbr><wbr><wbr><wbr>{ <wbr><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
<wbr><wbr><wbr><wbr><wbr><wbr><wbr>WriteLog("[WARNING]:Can'tadd command to reids!\n");</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
<wbr><wbr><wbr><wbr>}</wbr></wbr></wbr></wbr>
} <wbr><wbr><wbr><wbr><wbr><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</wbr>
if (REDIS_OK != redisGetReply(temp_xx, (void**)&temp_yy))
<wbr><wbr><wbr><wbr>WriteLog("[WARNING]:pipeline process to redis failed\n");</wbr></wbr></wbr></wbr>

其中temp_xx是redisContext,temp_yy是redisReply




3、误区

本次遇到问题具体原因我也没完全弄清楚,不过还是把它记录下来,当备忘吧。不知道是程序多线程原因还是本身pipeline与前后共用同一个redisContext会存在问题,我这次直接利用之前已存在的线程内全局redisContext时,会引发别处HGET返回结果内容出错。

用temp_xx和temp_yy(都是局部新建redisContext和redisReply)之后问题得到解决。我估计后者引发可能性更大些。




4、总结
(1)pipeline主要提升在与redis交互的网络延迟时间,对于多条命令不要求实时执行的情形而言,效果较为明显

(2)使用时最好注意一下pipeline执行的redisContext和redisReply(如果遇到诡异问题,可以尝试一下使用局部新建、独占两者进行处理的方式)
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